在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下,我国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已经有了大幅提升。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,在一份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统计分析报告》中显示,北京连续10年有新轨道开通,全年累计完成客运量38.5亿人次,平均每天“上班”18.6个小时......北京轨道的客流量和勤快程度全国第一;北京在进入了“轨道时代”的同时,也极大的提升了我们出行的便捷性。
但轨道交通在其发展过程中,也有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,比如投资大、建设周期长,轨道网实施后,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改变。与之相反,地面公交投资小,基础实施也已经基本完善,同时,地面公交线路的组成比轨道交通具有更多的灵活性,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段、不同的客流需求进行调配。这些优点,使得地面公交成为中短途运输的主力军。但在当前,急需提升地面公交的便捷性、可靠性、舒适性及安全性,推动地面公交的智能化水平建设,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。
那么,如何提升地面公交智能化水平?
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开展公交智能化建设,对海量多模式的公交大数据资源进行挖掘分析,对客流、车辆等进行动态监测,对公交供给能力和公交企业运营组织能力进行考核评价,从而进一步提高公交运营监测水平,提高公交管理决策的精准化和科学化水平,提高公交服务水平,已经成为公交智能化发展的趋势。
依托于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关于“公交运营监测考核评价关键指标提取与可视化分析应用(公交线网优化课题)”项目,以及当前政府、公交企业和社会公众面临的问题和需求,交研智慧自主研发了公交运营监测考核评价分析及可视化系统,通过建立公交运营监测考核评价指标数据库,进行公交运营监测考核指标算法模块开发,开展公交运营监测、公交指标数据分析、公交线网评估、公交出行特征分析、公交运营监测报告等功能建设,为常态化、专题化、定制化的考核评价分析工作提供系统支持。
公交运营监测考核评价分析及可视化系统工作汇报
公交运行动态监测可视化大屏展示
构建公交运营监测考核评价分析及可视化系统,利用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技术,对公交日常运营的实时监测,对公交出行全过程的挖掘分析,对公交客流特征和出行规律的自动识别,为城市政府、公交企业等提供客流分析、运行监测、服务评价、绩效考核、票价调整、决策制定等提供全方位辅助决策支持,为乘客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公交出行信息服务。
系统也进一步推动了公交智能化的建设和水平,基于智能化的运营优化在公交运营组织的全链条中得到了体现,通过信息化全面提升了公交企业内部各要素间的信息的对称性,把各业务链条、各种要素全部联系在一起,使决策更有依据,使服务更加精细,也有助于实现地面公交安全、绿色、经济、高效以及公平等多方面的目标。
· END ·